【本期推荐】图书馆3.0专辑-《走向元宇宙的图书馆3.0》
本/期/推/荐
2023年07期
走向元宇宙的图书馆3.0
来源:嵇婷,刘炜,蔡丹丹,陈晨,张磊.走向元宇宙的图书馆 3.0[J/OL].图书馆建设. https://doi.org/10.19764/j.cnki.tsgjs.20230846
【摘要】Web3.0概念的重新定义带来了图书馆领域由2.0向3.0的升级。二十年前,当图书馆2.0伴随Web2.0诞生,引发了一轮新的“公共图书馆运动”,及时应对了网络和移动时代对图书馆行业的挑战,并通过对图书馆服务理念的新诠释,带来了图书馆2.0的研究热潮,推动了数字图书馆建设方向的变革。当前,随着人工智能引领的新一轮信息革命浪潮席卷而来,Web3.0与元宇宙一体两面、深度融合,引发图书馆行业向智慧图书馆进发,图书馆3.0转型升级正当其时。本文介绍Web3.0的理念与特征,在回顾“图书馆2.0”的基础上,提出“图书馆3.0”的概念。文章指出,图书馆3.0是Web3.0技术在图书馆的全面应用,也是图书馆2.0的精神延续与升级发展。图书馆3.0的目标是元宇宙中以人为中心的智慧图书馆。图书馆3.0的特征表现为空间虚拟化、数据资产化、组织协作化、服务智慧化;基础技术包括联盟链、NFT、数字身份、DAO及去中心化存储等。未来图书馆3.0的发展道路会面临技术、概念、人才、用户教育等方面的挑战,图书馆应以开放的态度积极实践,推进升级。
【关键词】图书馆3.0 图书馆2.0 Web3.0 元宇宙 区块链
在加文·伍德(Gavin Wood)博士于2014年重新定义下一代万维网之前,Web3.0的含义是“语义万维网(Semantic Web)”,是由“万维网之父”、图灵奖获得者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s-Lee)提出的,他的愿景是通过语义技术把万维网改造成面向知识的网络,从而形成一种更加智能的互联网[1][2]。而加文·伍德作为著名区块链网络“以太坊”的联合创始人,认为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实现去中心化的“数字产权”,从而释放网络应用巨大的经济社会价值,带来更大的创新[3]。该概念提出后迅速出圈,受到资本追捧,以至于被认为改写了Web3.0的定义。2021年12月美国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听证会上,美国国会议员认可了Web3.0的这一发展,并强调其是互联网的未来。这次会议让“用户拥有产权”[4]的下一代互联网概念在全球广泛传播。随着以扩展比特币技术而取得成功的以太坊的迅速发展,一系列创新技术应用得以推动,数字身份、NFT、DAO、去中心化存储等新名词不断涌现,为虚拟世界元宇宙提供了技术基础,让人们看到了未来数字产业生态和经济规模的无穷潜力。
1 从Web1.0到Web3.0和元宇宙
1.1 概念与内涵
Web1.0是互联网发展的第一阶段,始于1991年蒂姆·伯纳斯·李开通第一个网站。这一阶段由门户网站主导信息创作服务,信息生产较为低效。一般认为,Web1.0是“只读”的信息互联网,以“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为理念,主要特征是平台主导内容创作,用户被动进行内容消费。
Web2.0的概念最早在2004年由O’Reily Media公司在一次因特网讨论会议上提出[5],内涵历经演变,逐渐发展为社交媒体、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移动互联的特性。Web2.0是“可读+可写”的社交互联网,以“用户创造和分享”为理念,主要特征是用户创造内容,平台负责组织和管理内容。这一时期,用户既是内容的消费者,也是内容的生产者。Web2.0完成了从“平台创造”到“用户创造”的转变,奠定了用户在互联网中的主体地位。
Web3.0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仍在动态变化,没有公认的明确定义。各方试图结合互联网的新发展进行描述,并在定义时加入各自的价值主张。知名区块链研究机构Messari研究员江下(Eshita)将Web3.0归纳为“用户可以拥有产权”的“价值互联网”[6]。国内杜雨等人将Web3.0总结为“去中心化、去信任、无需许可的下一代互联网”[7];姚前则认为Web3.0除了是“价值互联网”外,还是“用户与建设者共有的新型经济系统”,以及“立体的智能全息互联网”[4]。还有学者从广义上来理解下一代互联网,认为Web3.0是在去中心化网络结构的基础上,涵盖了虚拟与增强现实与人工智能[8]。尽管概念仍不明确,但是基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以及数字的资产化是目前Web3.0的特征共识。
当前普遍认为,Web3.0是“可读+可写+可拥有”的价值互联网,以“用户主导”和“用户拥有”为理念,主要特征是互联网去中心、免信任和资产化,用户拥有其身份、创作内容和数字资产的主导权,用户在网络中既是消费者、也是内容生产者和拥有者。
表1列出了互联网从Web1.0到Web3.0的变迁,揭示了互联网在价值维度、交互方式、形态特点、所有权等方面的变化情况。“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互联网的升级跃迁中得到体现。当用户的“信息获取”不是主要矛盾,“社交需求”与“价值实现”则成为下一阶段目标。Web3.0的目标是找回被互联网平台夺取的“身份主权”和“数据主权”,使其“回归人民”,建立信任合作,创造价值、分享价值、获得价值,从而满足用户实现向尊重自我的高阶价值发展的需求。
表1 Web1.0—Web3.0变迁比较
1.2 Web3.0的实现路径与主要特征
1.2.1 实现路径
Web3.0旨在通过技术手段来重塑网络规则,依靠代码逻辑来确保严格执行各种协议,它构建了一种新的网络架构与生产关系,在这种新的关系下,互联网转变成为一个去中心化、价值共创、按贡献分配的新型网络[7],用户能够在网络拥有自己的身份、数据与资产的控制权,最终形成一个全新的数字社会生态。
五个基础技术构建了Web3.0的全新架构体系,并逐渐孕育发展出Web3.0应用生态的雏形,分别是区块链、NFT、DID(Decentralized Identifier,去中心化身份)、DAO和去中心化存储。区块链无疑是其中的核心,也是这场互联网变革的关键驱动力。区块链的本质是在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中,通过加密算法构建的无需信任担保的共识机制。区块链技术赋予了数字对象唯一性,使得虚拟造物能够被资产化[9],它建立了整个Web3.0的信任支柱,实现了身份、资产、计算、数据等生产要素的整合。另外四个基础技术中,NFT可用来标记特定资产所有权,是Web3.0的各类价值载体。DID解决Web3.0身份验证,通过数字钱包存放公钥私钥,以及其它凭证。DAO是Web3.0新的组织与治理方式,利用链上智能合约进行治理和自主运行。去中心化存储为Web3.0提供承载,通常采用IPFS(InterPlanetary File System,星际文件系统)点对点的分布式存储,常结合DAO提供激励机制。基于这些技术,Web3.0在数字身份、数字商品、组织形态、去中心化金融等领域展现出持续创新的潜力。
图1是Prashant Kelker提出的简化的Web3.0网络结构[10]。除了上文提到的区块链、DAO、NFT外,Web3.0的重要组件还包括虚拟货币与通证、DApps(去中心化应用)以及元宇宙。虚拟货币与通证是促进去中心化、自治、激励的手段;DApps利用区块链实现各种去中心化的功能和服务;元宇宙是Web3.0的终极应用场景。在Web3.0的这套架构上,催生出了创作者经济、内部宇宙和多重宇宙等新兴领域。
图1 Web3架构堆栈
1.2.2 主要特征
Web3.0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理念与制度的革新,反映了底层生产关系的变革。其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几点:
(1)可拥有。Web3.0强调赋予用户更多的自主权。Web3.0带有一种私有产权保护的价值观,希望把被互联网平台控制的数字产权极大地让渡给用户[11]。由于区块链分布式记账等特点,用户得以掌控个人数据资产,知识产权、个人隐私得到很好的保护。
(2)去信任。或称为零信任。在Web2.0中,信任依赖于中心化机构的认证。在Web3.0,用户从对中心化机构的信任,改成对机器代码的信任,借助一种受到共同信任的技术(背后是数学的支持)的背书,实现全新的信用创造,从而降低信任成本,形成经济社会运行的新信任模型[12]。
(3)更自治。Web3.0通过智能合约实现管理的程序化与自动化。尤其是DAO的出现,可以依靠智能合约的运行、采用激励机制调动利益相关者,以去中心化治理与民主决策,实现全网用户的跨区域协作和共治,并进行成果与收益的公平分配。
(4)更开放。Web3.0中,理念公开、代码开源、治理透明、交易可查,可自由接入应用,无需许可。公开的设计理念和开源的代码允许用户检验系统的真实性,而且应用程序在整个生产运行中也完全透明化。Web3.0推动了广泛的、自下而上的创新,每个个人都可以成为Web3.0生态中的一个节点,使得Web3.0应用生态能够不断发展、不断创新。
以上特征,彰显出Web3.0的精神特质:自主、自治、平等、协作、开放、共建、创新,体现了Web3.0对“自由、公平、开放”的网络世界的追求。当然,Web3.0的其他方面也有重要影响,如AI技术带来的“智慧化”,以及元宇宙发展带来的“沉浸化”。并且这些特性并非自然产生,而是需要建立在社会共识的基础上。技术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需要建立一个健康、负责任的应用和管理机制,认真面对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1.3 Web3.0与元宇宙
元宇宙是“平行于现实物质世界的虚拟数字世界”,通常表现为持久的、共享的、三维的虚拟空间连接而成的数字虚拟宇宙。而Web3.0是元宇宙负载其上的网络和技术基础,提供了元宇宙运行的各类底层支持,包括数字确权、交互和各种可能性。Web3.0所构建的网络架构与生产关系,为发展全新的网络数字生态打下基础。当用户在网络中具有主权身份,文化、社区、制度等丰富多彩的上层建筑将不断涌现,互联网将逐渐打造成为一个深度沉浸化的虚拟世界[7],从而走向“元宇宙”。可以认为元宇宙与Web3.0是“一体两面”[13],互为支撑。元宇宙依赖Web3.0底层各类基础设施,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在经济系统、社交系统、身份系统上密切融合;而元宇宙则是Web3.0的外在表现与应用形式。将来任何一个网址就可以到达一个元宇宙,而且元宇宙之间也可以通过Web3.0进行互操作。
元宇宙是社会形态和文明的一种演变,是技术高度发展所带来的人类数字社会的一种高级形态。刘炜将元宇宙的“完整形态”归纳为7个方面,即虚拟世界、身份、沉浸式、互操作、工作与娱乐、产权与经济、永续经营[9]。未来,元宇宙将主要由普通人参与构建,用户既是应用服务的使用者,也是应用服务的建设者、维护者。用户进入元宇宙需要携带身份,Web3.0的DID可以在多个元宇宙中任意切换,不需要重复注册。用户的资产具有去中心化认可的产权,其财产、信誉、装备、创作等也可以一并携带,支持通用以及价值兑换。元宇宙中的产权与经济来自Web3.0,通过区块链技术和通证经济体系,为元宇宙创建一个完整运行的经济系统。
元宇宙使得Web3.0更加立体,从而带来互联网的体验变革。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将元宇宙描述为一个具身的互联网(Embodied Internet)[14]。VR、AR和MR构成的XR技术使元宇宙成为3D的Web,让大规模的人群沉浸其中。早期Web1.0的接入以PC桌面平台为主,到Web2.0逐渐发展为以手机为主的移动平台,到Web3.0元宇宙时期,各类深度体验、沉浸体验的穿戴式设备将成为互联网入口,实现与周围的智慧化环境融为一体[9]。用户在互联网中实现了从静态阅读、到语音视觉交互、再到多维度立体、乃至全身体感交互的虚拟世界探索体验。
当前元宇宙仍在发展之中,元宇宙技术与应用包罗万象。涉及多种数字技术的集成和创新,覆盖了多个领域和场景的变革和拓展。Beamable公司创始人Jon Rodoff提出了元宇宙技术应用7层技术栈,包括:基础设施、人机交互、去中心化、空间计算、众创经济、探索发现、体验入口[15]。每层应用都成为巨头与资本的争夺战场。尽管当前也有一些基于Web2.0的元宇宙应用体验,但元宇宙的终极形态应该是基于Web3.0去中心化的价值网络上。
2 从图书馆2.0到图书馆3.0
2.1 图书馆2.0的辉煌与落寂
2.1.1 图书馆2.0运动回顾
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的需要是图书馆产生的前提,图书馆对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变革充满了天然的敏感性。2004年,Web2.0的诞生为图书馆行业带来了强烈的驱动力,2005年图书馆2.0的概念紧跟着被提出,并从网络图书馆学领域迅速蔓延到正式的图书馆学术领域。
图书馆2.0是Web2.0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是利用Web2.0的思想对人们研究与改进图书馆数字化服务的一种认识与思考[5]。它强调用户参与和协作,从而满足用户多样化、个性化和动态化的信息需求。时下的图书馆开展了在Web2.0网络环境下改革图书馆数字服务的系列探索。以博客、维基百科、RSS、SNS和标签为代表的“五朵金花”成为当时展望图书馆未来2.0服务的主要技术工具。“到读者所在的地方去”“服务因你而变”等口号,表达了图书馆对用户自主、创新的尊重,呼应了Web2.0用户创造的精神理念。图书馆2.0运动也因此形成了Web2.0浪潮下的新型图书馆“服务哲学”。
在这场运动下,全国范围的图书馆员投身研究,大量的博客文章、学术论文得以发表,会议接连举行。从2006年开始,“Web2.0与信息服务”每年举办,连续举办了3届。上海地区图书馆2.0研讨会仅在2007年就召开了两次。在CNKI中检索关于图书馆2.0的主题文章接近400篇,其中仅2009年一年就发表学术文章89篇。最具有典型意义的是学术论著《图书馆2.0:升级你的服务》,由来自全国的图书馆2.0拥趸者通过网络交流共笔而成,这场运动也改变了当时图书馆学的学术生态,使得网络图书馆学和草根研究进入并影响主流学术圈。
这次技术的浪潮为大家带来了美好的愿景和理念上的共鸣,轰轰烈烈持续了五年。但随着Web2.0的持续发展,大的互联网平台与数据商在竞争中获得优势,新的社会分工局面形成。图书馆在保障信息有效查询与获取方面不再垄断,在网络世界中的优势和话语权逐渐降低。2010年开始,关于图书馆2.0学术讨论热度下降,到2014年,很少再有关于图书馆2.0的研究论文与会议。
2.1.2 图书馆2.0的成就和不足
回看图书馆2.0运动,影响巨大。这次运动引发了图书馆对升级与改变图书馆数字服务以及实体服务的思考,促成了新一代图书馆基本理论的成型。图书馆适应了数字化环境,基本形成了当前的数字服务生态,取得了对传统图书馆服务模式的突破。
在资源方面,图书馆在2.0时期纳入新型数字资源,通过自建数字资源、网络公开资源获取等,结合商业数字资源,构建为大众服务的数字图书馆资源服务体系。随着技术的发展,图书馆逐渐提高对信息与知识内容的加工精细度,以标注、标签、语义等手段提高信息维度,构建具有关联性和多维立体的服务的知识体系。从服务上来讲,图书馆2.0运动取得两方面突出的成绩,一是建立了用户与图书馆的线上互动交流平台,二是加强了图书馆与社会的融合合作。图书馆通过使用Web2.0工具技术改进了图书馆网站,利用社交媒体和其他渠道接触潜在用户。微博、微信帮助图书馆建立了与用户之间良好互动关系,促进了用户的知识分享。一些图书馆通过开放数据,众包项目也让用户参与到图书馆建设中来。此外,图书馆将个性化信息服务逐步延伸到网站之外,尝试与外部平台合作,增加了利用图书馆的便捷性。例如,推进信用认证,跨平台打通用户身份,将目次、封面、评价等信息与OPAC结合,推广网借等。也正是以图书馆2.0思潮为起点,图书馆开始了信息社会功能转型的审视,图书馆不断拓展公共交流的功能,从“书籍(Collection)”到“交集(Connection)”,为用户提供多样性的学习空间,增加知识与文化交流功能,促进人与资源的联系。实体图书馆逐渐从第二代“开放通透,藏用一体”的空间,向“多元创新、智慧包容”的第三代图书馆过渡。
然而,图书馆当前是否已经跟上数字时代的步伐?图书馆对在2.0时期的转型成果是否满意?吴建中指出,“虽然互联网早已进入2.0时代,但大部分图书馆仍满足于或停留在门户型服务上”[16]。对不少图书馆来说,“两微一端”就是图书馆数字服务的全部。图书馆在思考数字服务以及个性化服务方式上缺乏想象力。图书馆自建的数字化资源大多沉睡在不同的数据库之中,风靡一时的“我的图书馆”用户仅仅主要用来查询借还书记录,用户个性化推荐难以实现也没有成为主流。图书馆的社会延伸服务仍然不足,在当前学科产业大融合的时代略显孤冷。大众的网络检索工具至今不能与图书馆检索相容;线上用户的交互大多停留在点赞;图书馆没有推出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网络数字产品,无论是图书馆的开放性、还是用户的参与性,都没有达到理想的目标。图书馆2.0时期的零星探索终究未能凝聚发展为行业的新方向。
2.2 梦想的延续:图书馆3.0
2.2.1 图书馆3.0的定义
Web3.0的兴起带来了图书馆3.0概念的萌发与涌动。早在语义网作为Web3.0概念提出的十多年前,就有学者基于语义网的拓展概念,提出以“人性化”“智能化”为核心理念的图书馆3.0[17]。西方学者罗里·贝尔等人则提出一种“在虚拟世界中进行的图书馆服务”的图书馆3.0理念,并拿第二生活(Second Life)举例[18]。当前,Web3.0的概念基本形成共识,魏大威等已进行了Web3.0图书馆知识服务的研究[19],蔡丹丹等则指出“图书馆3.0”已蓄势待发[20]。故而当前,图书馆3.0的概念值得推出并在行业内进行探讨。
提出图书馆3.0的概念在于重新审视图书馆在互联网环境中的生存与发展状态。无论是图书馆2.0还是图书馆3.0,目标都是使图书馆在技术日变的信息时代,有针对性、高效地响应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期望。定义图书馆3.0的概念,应在总结图书馆2.0和厘清Web3.0理念的基础上,思考对图书馆改进服务的价值,以及数字服务转型的出路。
图书馆2.0的价值追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图书馆致力于转变服务提供方式,追求泛在、便利,崇尚信息民主,“图书馆无处不在”“图书馆没有障碍”以及“到读者所在的地方去”是这一价值的体现。二是图书馆开始倡导用户参与,重视个性需求,并转移到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图书馆邀请参与”以及“服务因你而变”是这一价值的体现。三是图书馆宣扬了开放理念,倡导开源与合作,“图书馆使用灵活的单项优势系统”以及“永远的Beta版”包含了这一理念。这些都是图书馆长期努力的方向。
图书馆3.0概念的出发点是Web3.0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Web3.0的理念精髓,在于“去中心化”和“数字资产化”后所带来的个人主权和生态开放。图书馆中,“资源为王”,资源资产是图书馆价值的核心,图书馆数字资源的“资产化”转变可能为改变图书馆网络环境中的边缘地位带来机遇。确权后的图书馆数据资产更有利于推广、流通、共享、合作。图书馆过去对珍贵资源的开放态度比较保守,使得社会知晓度和合作度都受到限制,Web3.0的“数字资产化”很好地解决了“图书馆不天生拥有网络时代资源”的问题。这是Web3.0为图书馆带来的价值之一。
Web3.0为图书馆带来的另一个非常值得期待的重要价值是:Web3.0解决了“共识”的落地问题。图书馆一直在思考新环境下的“生存、生长、生态”问题。图书馆一直在谋求联合有共识的图书馆、上下游公司、厂商、相关机构结成利益共同体,在市场竞争环境中,快速跟进需求,不断推动行业向前。DAO提供了实现的可能,以共识为准则,协作生产。另一方面,DAO的协作模式不仅限于机构合作。一些志同道合的热血同仁因机构或组织的不同而难以真正实现合作,制约了理想的实践与落地。DAO为个人理想实践提供了途径,对图书馆力量的凝结具有重要意义。
从用户角度来看,数据资产确权后为图书馆激发资源价值与创新服务模式带来巨大空间。Web3.0中涌现出各类创意框架可为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及产品赋能,提供了用户参与到图书馆服务与运行中的新方式。读者在资源提供与服务上有更大的自主权、选择权、参与权。这与图书馆2.0“用户中心、用户参与”的思想一脉相承。此外,Web3.0中“自由”“创新”精神同样是图书馆2.0的价值追求。因此图书馆3.0本质上是图书馆2.0精神的延续。
从历史来看,新技术总是风起云涌,浪潮更迭,图书馆的发展总是与技术相适应,与人民的需求相匹配。Web3.0的未来也必将历经技术更迭,到达不同的发展阶段。图书馆在2.0时期,历经了移动互联网、云服务、大数据、AI等不同的技术发展阶段,逐渐从“数字化”向“智慧化”转型。智慧图书馆是智慧技术赋能图书馆之后的新形态,必然是下一代图书馆的重要特征。随着ChatGPT的发布,AI技术奇点的到来,在可预见的未来,AI将为互联网注入强大的生产力,推动Web3.0进入AGI(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通用人工智能)时代。在Web3.0的AGI时代,如何定义与发挥图书馆资源的作用,如何进行知识的优控,如何思考图书馆的角色,建设更加包容、人文的图书馆将是届时图书馆3.0面临的重要研究命题。随着新技术的不断突破, Web3.0不断吸纳新的能量,当新的动力不断涌动时,元宇宙虚拟世界将逐渐繁荣,最终到达元宇宙阶段。图书馆3.0彼时直面元宇宙的建设,这便包含了在元宇宙中建设图书馆,以及建设图书馆元宇宙的研究内容。
故而,本文尝试给出的图书馆3.0定义如下:图书馆3.0是Web3.0技术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也是图书馆2.0的精神延续与升级发展。在图书馆3.0时代,图书馆业务与服务的基础设施将向Web3.0迁移,区块链作为底层实现资源资产化,AI作为驱动实现智慧化,元宇宙作为展示实现服务虚拟化。图书馆3.0的目标是元宇宙中以人为中心的智慧图书馆。
表2 图书馆1.0、图书馆2.0、图书馆3.0比较
2.3.2 图书馆3.0的特征
表2列出了图书馆从图书馆1.0到3.0在资源组织、用户参与、服务特征、技术工具几个方面的变化。图书馆经历了自动化、数字化的发展阶段,在2.0时期实现了服务的便捷化、社会化、个性化。图书馆的资源日益丰富和广泛,用户的参与度也不断地提高。随着社会的进步,图书馆进入了3.0时代,将表现出空间虚拟化、数据资产化、组织协作化、服务智慧化的特征。
(1)空间虚拟化。新一轮技术革命带来数字化技术、虚拟技术的不断发展,用户将以数字身份参与到虚实融合的数字社会中,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三维空间等技术,创建更加丰富、互动和沉浸式的文化空间。新的图书馆虚拟空间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便捷、革新的知识服务,并通过可视化、交互式、沉浸式等方式进行呈现。未来的虚拟图书馆也将是元宇宙的入口,对人们获取、理解、分析、使用信息和知识带来革命性变革。
(2)数据资产化。Web3.0技术帮助图书馆3.0实现更加安全、可信和可持续的数字资源管理,保护数字资源的版权和价值。利用区块链技术确权,保护和交易数字资源,实现知识的资产化。人们在图书馆3.0中更容易地获取、创造、分享知识的内容,并从中获得收益,从而造就真正的知识本位主义。数据的资产化改变了网络生态,提高了用户分享知识的积极性,从而通过社区治理或协作平台参与到更大的知识创新活动中,促进了开源共享,并带来更加灵活、透明、高效的运作方式,也为图书馆创造新的服务模式。
(3)组织协作化。上链管理带来组织模式的变化,使机构协作自动化,改变图书情报机构的协作方式、行业生态,知识生产与服务生态呈现新的形态。图书馆机构可以与上下游机构建立更加开放、互信的合作网络,利用智能合约等工具实现自动执行与监督,激励知识生产者、传播者和使用者之间的价值交换,并促进知识创新与服务质量提升。
(4)服务智慧化。AI技术推动Web3.0的发展和元宇宙的繁荣,为智慧图书馆的发展注入动力。用户在知识获取、知识检索、知识推荐和知识交流方面更加智能。短期来看,AI大语言模型能够为图书馆咨询、发现等服务助力,为用户提供友好、基于自然语言和多媒体输入的交流服务。长远来看,通用人工智能将对图书馆资源的组织方式、提供方式带来颠覆性变革,图书馆可能打破传统领域壁垒,实现知识服务的跨界融合。
3 图书馆3.0的应用探索
3.1 图书馆3.0基础设施
从Web3.0的五个基础技术出发,探讨其在图书馆中的应用,为图书馆数字资源的管理、信息服务的拓展、服务理念的创新提供新思路。
联盟链为图书馆3.0应用服务提供底层支持,是进行一系列创新应用的基础。图书馆可以应用国内成熟的联盟链,也可以通过合作构建联盟链。利用联盟链技术,图书馆可以连接知识生产(如出版行业)和知识交流(如读者社区)的上下游,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生态链。国内智慧图书馆技术应用联盟(即云瀚联盟)目前已有尝试。云瀚联盟基于云瀚链和云瀚DAO,尝试进行组织管理和读者活动推广。另外一个案例是上海图书馆、澳门大学图书馆、伯克利大学东亚图书馆联合开发的“古籍区块链”项目,几家单位通过联盟链方式解决各家资源所有权问题,通过上链进行资源的合作与流通。未来该项目还可以进一步拓展,利用NFT等形式挖掘与赋能古籍资源[21]。
NFT(数字藏品)是图书馆3.0中数字文化创作工具和确权工具。国内的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机构已率先在数字藏品领域取得发展。国外有博物馆通过与用户共同铸造NFT进行共创文化记忆的探索[22]。图书馆可以利用特色资源和形象IP,制作NFT,推广优秀和传统文化。NFT可以与读者信息结合,建立读者通证体系,激励和推广阅读。例如,可以参考国际上的创意玩法,设计“Read to Earn”的激励模式,增强图书馆的资源与文化传播的影响力。上海图书馆通过“云瀚书藏”小程序,空投了外滩长卷、上海图书馆东馆3D模型等数字藏品[23]。这类NFT可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实现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推广。此外,还可以发行证书类NFT,作为个人身份的不可转让的“灵魂绑定代币”(SoulBound Token,简称SBT),为读者识别和DAO通证管理创造条件。
数字身份和数字钱包为读者提供在图书馆3.0中便捷和安全的服务。DID是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身份系统,可以保证数据真实、隐私、互操作和可移植,是数字经济和技术的基础设施。数字钱包用来存放链上访问权限公钥、私钥,以及其它凭证和功能的应用,成为未来数字世界的入口。图书馆可以用DID方式提供服务,让用户方便地访问图书馆界面。图书馆发放的SBT、NFT读者证、徽章、荣誉、资产等都可以在钱包中展示。
DAO为图书馆3.0提供新的合作和服务模式。DAO通常是为了完成某个共同的目标而设立,成员之间因为共识而连接一起,通过扁平化的方式,实现类似机构组织的运作。图书馆领域可以从对外服务和业内合作两方面考虑DAO的应用。对外服务方面,可以创建社区DAO,围绕特定兴趣或学习交流,建立阅读社区或读者社区,推广阅读活动。业内合作方面,可以创建行业DAO,促进图书馆行业力量的形成。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云瀚DAO。它由图书馆及相关行业的有志之士组成,是一个社交合作DAO。它运行在云瀚联盟链上,提供社区治理和虚拟信用管理等网络服务,并执行云瀚社区章程。它还规划了多个项目,包括建立SubDAO和会员体系,探索NFT、SBT、资源上链和积分上链等技术,并实现上下游整合。
去中心化存储是图书馆3.0中保障各类数字资产安全的“保险箱”。目前最具影响力的项目是IPFS Filecoin。在图书馆领域,上文提到的“古籍区块链项目”可以采用联盟链模式,邀请全球收藏中华古籍的机构加入,把古籍目录上链进行确权,并且鼓励各机构把古籍扫描图像和OCR文本都用Web3.0的IPFS方式存储到云端,这样既能保证资源所有权的申明,也能促进资源开放共享,造福学术界。同时,还可以探索用通证机制来激励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贡献,并且根据智能合约自动分配收益,帮助各机构打造更优秀的平台。每个加入机构理论上都可以拥有一条完整的古籍链,从而有效地实现了古籍资源的永久保存。
3.2 图书馆3.0的“元宇宙服务”
尽管拥抱元宇宙是个长远目标,但短期内可以通过开发相关应用模块得到升级[9],也可以成为图书馆3.0的探索以及为智慧图书馆建设积累实际经验。根据元宇宙空间的四象限论[9][13],元宇宙空间从真实自我还是精神自我,以及是真实世界还是虚拟世界,可划分为镜像孪生、增强共生、虚拟原生、异宇再生四种类型。下文分别从这四种类型给出应用建议。
镜像孪生是虚拟世界对现实物体的复制和模拟[13],它可以将各种线下服务通过孪生转到线上,让图书馆能够线上线下同步举办活动,从而扩大用户参与度,提高服务效益。图书馆可以通过对建筑、演播、会展、书架等进行孪生,提供与真实世界一致的各类活动与服务。在2023年举办的“走向元宇宙的图书馆3.0”会议中,会议报告厅通过数字孪生,让远程参会者可以从多端进入,感受身临其境的参与感。此外,上海图书馆还将孪生的东馆模型铸造成NFT,并嵌入东馆十大艺术品,在让用户收藏藏品的同时,普及了艺术,推广了图书馆。
增强共生指虚拟存在对现实世界进行叠加,用以提升功能或特性[9]。图书馆可结合场所和书籍实景,设计多种增强应用。例如,设计图书馆虚拟导览的服务,通过叠加实时路径指示,精准感知读者位置,进行路线导航,并配合数字人进行讲解、互动和服务。在图书馆实景中的某些重要点埋下彩蛋,变成寻宝活动,如针对馆内某些艺术品、展览书籍等,叠加视频、音频、动画、3D模型等,丰富读者的阅读体验和感知。
虚拟原生是一种基于想象、独立于现实的虚拟创造[9]。作为人类记忆的宝库,图书馆中蕴含着丰富的资源和记录,可以被还原成栩栩如生、引人入胜的“虚拟原生”场景。其中包括历史人物、事件、景观等内容,这种数字化的人文呈现方式能够供人们学习、研究和娱乐。此外,这些资源也具有极高的价值,应该被资产化,通过确权和提供唯一性证明,确保人类记忆的价值永存,以实现良性运营并回馈社会。
异宇再生是将人在现实世界中的活动或状态数据移植到虚拟世界中,让个体在虚拟环境中展现出来。例如,利用数字手表记录身体生理状态就属于这类应用。图书馆可将读者在现实世界的阅读行为和喜好数据移植到虚拟世界。但如何进一步加强读者与图书馆的联系,移植更多数据,如情绪、心理、交流话题等仍需要探索。可以将读者的阅读活动游戏化、积分化、甚至通证化,让读者更有归属感,从而增强与图书馆之间的情感联系。[9]。
此外,虚拟馆员是元宇宙中重要的服务形式。它们有原生或孪生的形象,基于现实或数字孪生的图书馆,或完全在虚拟场景中提供服务。它们为读者提供查询、导览、咨询、推荐等服务,并利用AI技术实现语音、手势、表情等多种交互方式,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和喜好。
4 结语与展望
Web3.0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底层生产体系,创新了新应用,驱动了元宇宙的发展。但从现实来看,很多人认为去中心化理念是美好的“乌托邦”理想,或认为Web3.0的概念充满泡沫。当然,完全的去中心化是否有必要,Web3.0在未来是否能渗透到整个网络,或是最终与Web2.0以某种形态共存还有待考察。然而,纵观历史,新技术革命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泡沫和洗礼时期,然后才能最终以一种最具前景的形态走进我们的生活中。Web3.0和元宇宙的发展也要走过这个阶段。根据Gartner2022年8月年发布的技术成熟度曲线,Web3.0还有5~10年的发展,而元宇宙更是要历经10年以上的时间[24]。正如当年的Web1.0早期一样,尽管互联网变革之路充满荆棘,但终究会向着下一代继续发展迈进。
图书馆在走向图书馆3.0的道路上也将面临诸多挑战。第一,因为技术发展的不成熟,在应用模式上需要进行大量尝试。例如,在具体的应用中,因为缺少监管也可能存在数字资产的产权和版权争议,DAO合作的治理规则也可能面临不断的试错。需要图书馆与合作单位明确好使用规则,制定好相应措施。第二,图书馆3.0提倡创新精神和主动精神,这对偏保守的图书馆行业存在挑战。区块链、NFT、DAO的利用离不开创意与运营,元宇宙的各类应用也离不开技术和创新。Web3.0时代为图书馆提供了更广阔的施展拳脚的机会,而图书馆没有跟上就会落后于时代和用户的需求。第三,采用新技术必然面临着技术开发和维护成本,更重要的是需要专业人才。作为新兴领域,图书馆需要积极主动,通过寻找合作伙伴,推进新事业的发展,如果不及时行动,可能面临在互联网变革中的转型失败。专家的建议是从局部成熟的、有条件的项目做起,做好资源准备、服务准备、积累经验,才能在时机成熟时全面推进升级[9]。第四,作为一种新兴服务理念与模式,图书馆3.0未来面临用户教育的问题。图书馆在Web3.0和元宇宙中需要培养用户对新技术的认知和接受度,提高用户的知识获取能力,促进用户的积极参与和协作。当然无论社会如何进步,图书馆总是关爱所有用户,并提供以公平均等的服务。
我们再次来到互联网升级的当口,众多技术涌现的革命浪潮正向我们袭来。图书馆行业迎接图书馆3.0的到来,既满怀憧憬和雄心壮志,也不忘保持冷静、审慎和客观。图书馆2.0初期,刘炜、葛秋妍在《从Web2.0到图书馆2.0:服务因用户而变》提出了图书馆2.0应用的五原则[25],这些原则现在仍然适用,本文稍加更新,为图书馆3.0应用提出五个建议:
(1)图书馆3.0是为读者而存在的,图书馆提供与传统服务不同的“额外”服务已是常态。图书馆为用户提供体验化、个性化、智能化的服务,是为了满足用户多样化、个性化、创新性的需求,同时应该体现图书馆自身的核心价值,发挥图书馆在信息社会的独特社会功能。
(2)图书馆应该以发展为目标,在法律的框架内积极试验,“保持最大程度的开放性和中立性,任何资源类型、技术、模式的发展都是有可能的,图书馆都可以而且应该进行试验,不为概念所束缚,不为任何利益集团所左右。”
(3)图书馆3.0应以图书馆资源和资产为基础,充分整合开放资源,实现资源的开放、共享、协作和创新。图书馆应考虑元宇宙中资源服务定位,利用新技术,促进资源的开放获取、社会标注和集体智慧。
(4)图书馆应尽可能联合行业机构形成行业力量,并与专业服务取得合作。与图书馆机构、行业公司、上下游机构形成联盟,形成图书馆行业的网络化、协同化、科学化,增强服务效果与影响力。
(5)图书馆3.0的技术应该模块化、组件化,具有开放性、灵活性,方便应用的替换、更新与插拔。
当下,AI的快速发展对图书馆员提出了很大挑战。随着Web3.0和元宇宙的逐步靠近,期待这一轮技术革命,能唤起图书馆的“创新文化与技术文化”[26],重现不少同仁期盼的类似图书馆2.0时代“草根推动、万众创新”的研究热潮。或许将来,Web3.0和元宇宙将推动图书馆创造一个全新的“数字交流场域”,与AI带来的新生产力相结合,将彻底改变图书馆。
参考文献(略)
END
相关 · 回顾
智慧图书馆技术应用动态
CALSP BULLETIN
欢迎评论区留言!
若您对发布内容有任何疑问,
或对加入智慧图书馆技术应用联盟感兴趣
请与我们联络!
联络电话:021-54565210
投稿邮箱:calsp@libnet.sh.cn
智慧图书馆技术应用联盟(筹)
点击“阅读原文”浏览动态专辑